老夏茶馆
作者 李桂椿
老夏茶馆于民国十八年(1929)由埠内夏凤州,李忠义、金海亭等人合资创办。因夏凤州为主要发起人,此处又是九游官网入口地址专为听评书、喝茶的场所故人们习惯称之为“老夏茶馆”。其正名为“夏家茶馆”。遗址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境内的原营口艺术厅处,现已不存在。
当时老夏茶馆,馆舍为长方形,南北走向,门向北,砖木结构,顶脊用瓦覆盖,两坡水式,馆内座席均为长条板凳,里面有木板做简单茶几,以便放置茶具。馆内可容纳200余人,面积160平方米。
老夏茶馆早年处繁华地段。冬季,艺人们在馆内打鼓说书,听众则稳坐长板凳,一面细听演说,一面品味茶香。夏天在茶馆门前搭上苇帘凉棚听书作乐,别有一番情趣。其中有富户绅商,也有一般市民,那些绅商富户有时还把鸟笼挂在凉棚旁,就此茶馆也成了九游官网入口充值这些人争强斗胜和避暑消遣之地。
因该茶馆地处洼坑甸(遗址便是现通惠门周围)闹区。听评书、看热闹者接连不断。所以各地名角也愿意到此处献艺。有著名评书老艺人顾桐城、张青山,还有其他唱大鼓书的艺人也都来过。由于这些名角到来远近观众闻讯而至,使茶馆经常爆满,座无虚席。先后还曾有北京京剧团、北京评剧团等也在此演出。
1935年,此馆改为文雅轩茶社,仍其旧业。1959年公私合营改名为新华剧场,经过扩建面积为400多平方米。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,老夏茶馆又于1964年至1966年初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翻建。以石头为基础,砖木结构,屋顶为木制人字房架,尖顶瓦盖,总面积增至577平方米。此时,座席已改换为木制折叠式靠椅,茶座一律取消,定员618人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改为新华影剧院,停止戏曲演出,只上映电影。1976年10月后兼演戏剧。1985年改为营口艺术厅,举办营业性舞会至1993年。
当年的老夏茶馆,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记忆。
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,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《营口春秋》期刊,与我九游官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!
邮箱:yingkouchunqiu@163.com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16条评论
老夏茶馆作者 李桂椿 老夏茶馆于民国十八年(1929)由埠内夏凤州,李忠义、金海亭等人合资创办。因夏凤州为主要发起人,此处又是专为听评书、喝茶的场所故人们习惯称之为“老夏茶馆”。其正名为“夏家茶馆”。遗址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境内的原营口艺术厅处,现已不存在。当时老夏茶馆,馆舍为
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,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《营口春秋》期刊,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! 邮箱:yingkouchunqiu@163.com
老夏茶馆作者 李桂椿 老夏茶馆于民国十八年(1929)由埠内夏凤州,李忠义、金海亭等人合资创办。因夏凤州为主要发起人,此处又是专为听评书、喝茶的场所故人们习惯称之为“老夏茶馆”。其正名为“夏家茶馆”。遗址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境内的原营口艺术厅处,现已不存在。当时老夏茶馆
椅,茶座一律取消,定员618人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改为新华影剧院,停止戏曲演出,只上映电影。1976年10月后兼演戏剧。1985年改为营口艺术厅,举办营业性舞会至1993
历史的记忆。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,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《营口春秋》期刊,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! 邮箱:yingkouchunqiu@163.com
老夏茶馆作者 李桂椿 老夏茶馆于民国十八年(1929)由埠内夏凤州,李忠义、金海亭等人合资创办。因夏凤州为主要发起人,此处又是专为听评书、喝茶的场所故人们习惯称之为“老夏茶
合营改名为新华剧场,经过扩建面积为400多平方米。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,老夏茶馆又于1964年至1966年初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翻建。以石头为基础,砖木结构,屋顶为木制人字房架,尖顶瓦盖,总面积增至577平方米。此时,座席已改换为木制折叠式靠椅,茶座一律取消,定
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,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《营口春秋》期刊,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! 邮箱:yingkouchunqiu@163.com
,一面细听演说,一面品味茶香。夏天在茶馆门前搭上苇帘凉棚听书作乐,别有一番情趣。其中有富户绅商,也有一般市民,那些绅商富户有时还把鸟笼挂在凉棚旁,就此茶馆也成了这些人争强斗胜和避暑消遣之地。因该茶馆地处洼坑甸(遗址便是现通惠门周围)闹区。听评书、看热闹
条板凳,里面有木板做简单茶几,以便放置茶具。馆内可容纳200余人,面积160平方米。老夏茶馆早年处繁华地段。冬季,艺人们在馆内打鼓说书,听众则稳坐长板凳,一面细听演说,一面品味
在。当时老夏茶馆,馆舍为长方形,南北走向,门向北,砖木结构,顶脊用瓦覆盖,两坡水式,馆内座席均为长条板凳,里面有木板做简单茶几,以便放置茶具。馆内可容纳200余人,面积160平方米。老夏茶馆早年处繁华地段。冬季,艺人们在馆内打鼓说书,听众则稳坐长板凳,一
的历史故事! 邮箱:yingkouchunqiu@163.com
来远近观众闻讯而至,使茶馆经常爆满,座无虚席。先后还曾有北京京剧团、北京评剧团等也在此演出。1935年,此馆改为文雅轩茶社,仍其旧业。1959年公私合营改名为新华剧场,经过扩建面积为400多平方米。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,老夏茶馆又于1964年至1966年初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翻建。以石头为基础,砖
此馆改为文雅轩茶社,仍其旧业。1959年公私合营改名为新华剧场,经过扩建面积为400多平方米。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,老夏茶馆又于1964年至1966年初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翻建。以石头为基础,砖木结构,
kouchunqiu@163.com
为400多平方米。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,老夏茶馆又于1964年至1966年初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翻建。以石头为基础,砖木结构,屋顶为木制人字房架,尖顶瓦盖,总面积增至577平方米。此时,座席已改换为木制折叠式靠椅,茶座一律取消,定员618人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